中国江苏网4月15日镇江讯(薛诚)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来到全国文明村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处处河清、路净、景美,一片广袤田园风情的独特新农村风貌。如今,八桥镇利民村、红光村均荣获全国文明村,永胜村、红旗村、八桥村的各项工作也在镇江“叫得响、靠前列”。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如何建强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战斗堡垒”?八桥镇*委书记司信年围绕抓建设、抓管理、抓重点工作这三个“抓”,解读八桥如何发挥好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队伍作用,凝聚出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从建班子到树榜样全流程领好“一班人”
目前,八桥镇共有村干部人,村书记平均年龄47.9岁,这支能力强、经验足、年龄结构合理的农村*组织“冲锋连”是如何组建起来的?
司信年说,为配优配强村(社区)*组织班子,在年换届前,镇*委牵头组成3个研判小组,深入各村摸底调查,全面掌握村班子运转情况和社情民意等,完成研判。结合研判材料结果和相关人员特点,镇*委通盘考虑,进行了2次调整,新配*组织书记4人,调整交流3人次;交流提拔副书记9人,提拔一般定额干部8人,“双挂双增”交流9人。镇*委不断优化村干部结构,更多的高学历年轻同志进入村(社区)*组织班子队伍中来,换届后,全镇各村(社区)*组织成员共计57人,平均年龄较换届前下降8岁,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增加21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减少19人,不断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同时,用*治经济双激励激活组织队伍,畅通上升空间。目前全镇11名村(社区)书记,2名公务员,1人参加年江苏省面向村书记定向招录考试,除新调整的3名书记外,其他5名村书记都已经明确享受优秀村书记激励*策,退休后保障待遇等同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基层动能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严格奖励兑现,范围广、力度大、含金量高,对9个村(社区)的奖励总金额为.万元,是历年来*策兑现“总盘子”最大的一年。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全镇各村都展示出创先争优、奋力奔跑的状态。
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全镇各村(社区)比学赶超,良性竞争,共同进步,刘乔荣作为其中的领头雁,先后荣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江苏省农村基层*建工作突出贡献奖、“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在他的带动下,涌现了一批明星书记,如祝启国(镇江市优秀人大代表、镇江市劳模)、李卫东(镇江市生态建设*员先锋)、刘美红(镇江市优秀*务工作者)。
“战力”提升三步走抓牢干部教育管理
“班子”搭起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战斗力”,司信年表示,八桥镇以三项重点行动为抓手,抓牢干部教育管理。
首先,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对于村(社区)书记,每年开设*建创新、产业发展等专题培训班,组织村(社区)书记集中培训,参观学习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做法,对照先进找差距、补短板、寻突破。
司信年介绍,今年,八桥计划围绕“三新三实”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村书记专职化管理,强化正向激励,提升提升村书记的领导力。对于村青年干部,实施青优成长计划,实施“传帮带”“一线锻炼”以及“双挂双增”三大举措,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脱颖而出。
头雁领,群雁飞。八桥镇推进村(社区)书记“领雁计划”,开展书记论坛,围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总目标,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总思路,为各村(社区)*组织书记搭建一个集中学习,相互交流、共同研讨的新平台,探索壮大村级经济的新路子、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方法、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新思路。
扎实推进村村结对共建。牢固树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采取“1+1”“1+2”的共建模式,村与村之间开展结对。司信年介绍,长胜村*委书记比较年轻,组织利民村、八桥村、永胜村共同为长胜村的发展把脉问诊;永胜村与红旗村结对,全力指导,红旗村八位一体连续3年全市前六,年还取得农村人居环境考核第一名。
用好两根“指挥棒”抓牢重点工作
基本工作千丝万缕,如何抓重点,出成效?司信年表示,要用足用好村级考核和*策引领的指挥棒,抓牢重点工作。
在*的建设方面。八桥镇*委以“*建领跑、实干强镇”为主线,引导各村建优建强*小组,创新“两网融合、两长联动”,不断丰富“*小组+”内涵,在全市率先开设“*小组长工作室”。致力打造“广善八桥”*建品牌,厚植“向上向善、至美至善”的广善文化精神。
围绕经济发展,司信年说,今年八桥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作为他个人的书记项目,出台《项目招引建设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建设村级经济规模方阵,力争村级总收入万元以上1家,万元以上3家,万元以上5家。
在服务民生方面。持续放大“*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品牌效应,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成果,破解公共空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环境难题,大力实施民生实事工程,让村级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利民村的“组级自治”、永兴村的“契约式管理”成效显著,如何进一步做强社会治理?司信年介绍,今年,八桥将开展永兴村契约式管理成果推广,强化村规民约实践运用,探索乡村“三治”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乡村治理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