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从哪里来扬中百家姓氏探源何姓
TUhjnbcbe - 2022/6/27 16:58:00

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受厘堂何氏原籍和迁居扬中繁衍分布何氏谱是民国六年()年,在前人谱的基础上续修而成。何氏族谱12卷,从字列行间发现来扬最早的是在清雍正年间。到了清乾隆以后,陟扬中定居的则越来越多,到民国六年()谱上,他们分布在扬中各地。主要分布在新坝镇、三茅街道、八桥镇、开发区。谱载如下:太平洲:大69圩(原谱皆为汉字,以下同)、圩、圩、圩、圩、圩、圩、圩、圩;乐生洲:北23圩、30圩、61圩、73圩、圩、南沙30圩、北沙70圩;乐生官洲北沙49圩;在我洲:18圩;宝晋洲:宝晋洲(原谱未注圩一处)、37圩德兴洲:2圩、10圩、14圩、19圩、41圩、43圩、45圩、69圩、圩;德兴官洲铁壁港、仁字圩、义字圩;补东寿洲丰裕桥;老郎之东吴家弄;团沙外沙62圩。由于此谱距今已多年,扬中的变化尤其近二十年变化,实在之大,老的地形地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老地名知道人更是无几。大致的方位如宝晋洲位于新坝镇与三茅街道南江边、乐生洲在新坝镇集镇西侧、德兴洲在三茅街道永和村(主要集中在原战斗村),团沙是否在八桥镇思义港西侧。这只是大概的方位。何氏后人,除了迁徙扬中外,还有不少人迁居到:江都嘶马、江都大桥东杨树巷、泰兴二桥、靖江、海门江家镇、新洲(今邗江)、丹阳、句容常城、淮安邳州、盐城、南京和浙江临安、余姚等地。三茅街道受厘堂何氏辈分排序谱载:“合族通仪行讳各取,十六个字附左(如下):“二十一世起至三十六世。“行取:纲、常、振、纪、世、济、家、声、友、于、性、墩、宗、乃、永、昌。“二十二世起至三十七世。“讳取:伯、懋、宏、希、定、邦、有、本、继、述、维、勤、善、承、祖、志。绳武堂何氏原籍和迁居扬中及其分布绳武堂何氏,其祠堂原在江南大路乱石桥,后来因火灾祠堂被毁。据《大路镇志》记载,村东有座乱石砌造的拱形小桥,名为乱石桥,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桥孔圆形,孔径约1.5米,至今桥的形状及孔径无变异痕迹。乡民们成为圣人所造。由于这里的村民何姓居多,故又名乱石桥何家。谱载,何姓这一支奉何铸为始祖。第一世何铸(-),字伯寿,浙江余杭人。谱载,第二十一世何希绶、何希云兄弟二人同时从润东乱石桥迁至沙洲,在补东洲五十八圩落脚(今扬中市同心社区北)。至于何时迁居扬中,族谱没有详细记载。但对照族谱卷之九年表,何希绶的儿子何其黉生于乾隆十三年(年),以此推断,他们迁往扬中的时间大约就在这前后年间。后来,绳武堂何姓族人陆续从江南搬迁到复兴洲、太平洲、帽子洲、德兴洲公信桥、细民洲猫儿沙一带。绳武堂何氏辈分排序查阅族谱,绳武堂何氏以乱石桥聚族而居,其中较有影响的一支,从第二十一世至二十八世的辈分排序为:希、玉、方、志、大、正、泰、广。

注:各家姓氏起源的具体内容在《我从哪里来》——扬中百家姓氏探源及续编书中有详细介绍。如需查询请到扬中家谱馆,或者联系扬中家谱馆管理员。

联系颜女士(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从哪里来扬中百家姓氏探源何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