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中市委坚持强组织、建队伍、抓发展,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全力打造“脱贫攻坚”升级版,年,扬中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余元,建档立卡户户人顺利脱贫,并且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用实打实的“获得感”提升农村群众的“幸福感”。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夯实强村富民的组织基础
牢固确立基层*组织作为农村各项工作领导核心的地位,通过建强这支强村富民的组织力量,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管得到位、抓得到底。
全面建强农村*小组。加强农村*小组建设,进一步织密基层*建网格,充分发挥*小组在联系群众、引领群众、发动群众的作用,打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
健全挂钩联系制度。建立市委常委联系挂钩村(社区)制度,每年深入挂钩联系村调研帮扶不少于4次。镇(街、区)**领导挂钩联系3-4个农村基层*组织,以普通*员身份参加学习讨论,以指导员身份加强指导,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
开展先锋亮绩行动。深化“先锋亮绩、积分管理”,开展*员帮扶“1+1”行动,一名*员帮扶一名困难群众,并做到“四到户”,即*策宣传到户、脱贫措施到户、跟踪服务到户、关心关爱到户,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不少。搭建*员展示平台,开展“爱岗有为”“爱乡惠民”“爱*增辉”先锋竞赛,全面提升*员干部引领发展、创新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成效。
培育发展“领头雁阵”,筑牢强村富民的干事队伍
始终牢记农村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质量建设,将其建成决战脱贫攻坚、推进强村富民的“排头兵”。
选优配强发展“带头人”。推行村*组织书记“县乡共管”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选优配强村*组织书记,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领导有力。将村书记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连续9年组织外出培训,创设“村书记讲坛”载体平台,进一步强化村书记抓*建的责任意识和抓发展的担当能力。
编实建强村级“后备*”。实施年轻干部“青苗工程”,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情况纳入村级班子考核,推行建档管理,按照“一人一表、一村一册、一镇一库”的要求,动态建立总人数为人的村级后备干部数据库,并按照“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的原则将村级后备干部充实到相关岗位,近年来,共有余名表现优秀的村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
放稳待遇保障“压舱石”。制定出台《关于提升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水平的实施意见》,大力提升村干部工资和保险待遇。实行优秀村书记遴选,每年遴选一批优秀村书记,退休后享受镇(街、区)事业编制退休人员同等工资保障待遇,目前我市已经遴选了四轮,共有36名优秀村书记享受激励*策,有效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激活经济“动力引擎”,夯实强村富民的物质保障
始终秉承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并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走好实现脱贫攻坚、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
加大*策倾斜力度。实施富民强村“”工程,选派副科级机关干部赴软弱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因地制宜,挖资源、引项目,不断拓宽村级集体增收渠道。实施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工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升档进位”。年扬中村均均经营性收入达.8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创新强村富民路径。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通过镇村、村村联合等形式异地建设厂房、物业用房4.5万平方米,每年增加稳定性收入近万元。探索建立村级商会并发力发展“乡贤经济”,打好“乡情牌”,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召开乡贤恳谈会,宣传推介家乡、挖掘人脉资源,不断集聚乡贤智慧、汇聚发展资源。
建立鲜明奖惩机制。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对村(社区)干部考核激励的指导意见》,考核结果与考核报酬挂钩,对做有实绩的村干部,提高经济奖励10-30%,对退档后进的村干部,核减考核报酬10-20%,以差异化的考核奖惩机制激发广大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来源:扬中市委组织部)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