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是镇江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全面履新之年。为了给全市村(社区)书记搭建一个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共同成长的平台,镇江市委组织部推出“领航·奔跑”村(社区)书记讲坛,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村(社区)书记上讲台,向新任村(社区)书记分享先进做法,把“盆景”转化为“风景”。4月22日,10名社区书记代表上台讲经验、谈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社区治理脑中有谱
丹阳经济开发区高楼社区位于丹阳市区核心位置,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但在丁金平来担任社区书记之前,这里矛盾多发,社区工作很难开展。“我们以‘和谐党建’为轴心,织密‘一张网格’,推进‘党建+网格化’管理;夯实‘一座堡垒’,组建三色志愿团队;唱响‘一台大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丁金平自豪地说,依托“三个一”工作法,建成了年集体收入达万元的文明和谐富裕新高楼。
社区不缺资源、缺的是撬动资源的能力,润州区金山街道西津古渡社区党委书记史梅玲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镇江唯一融景区和社区为一体的窗口型社区,西津古渡社区服务人群既有居民也有商户和游客,仅靠社区单一力量远远不够。该社区通过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撬动各方资源,组建了由24家单位组成的党建联盟,形成了共治共建共享的强大治理合力。
依托组织力量破解难题。扬中市三茅街道长江花城社区是扬中市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住宅小区,也曾是有名的问题小区,物业管理差,邻里矛盾多。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马云上任后,提出“红色管家”的党建服务品牌,按照“党员带头、骨干先行、管好自家、发动大家”的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活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和动力,打造出幸福花城。
明确目标任务,辖区情况心中有数
宜和社区位于丹徒区中心区域,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是个典型的生人社会。如何将社区工作做实做细?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刘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小网格”、融入“微服务”、聚合“大民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配套建立网格员“三活、四清、五必报、六必访”工作法,有效提升了网格化社会治理实效,形成了“党员带头、全员参与、共驻共建、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九华山庄社区地处三个行政区的交汇处,常住人口多为回迁安置居民。面对小区居民“人户分离”普遍、“熟人社会”被打破、阵地配套不完善的现状,卢海琴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后,积极探索“阵地共享、网格共建、文化共育、活动共办”的治理模式,最大程度的释放互联共建的强大势能,全力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做好“家门口”党群服务的提质增效。
开放式社区管理难度大,容易发生治安案件、矛盾纠纷,句容市崇明街道中凌社区党总支书记郭爱丽介绍,社区发动老党员、老干部、热心群众等组成邻里守望队,每天在小区里不间断地义务巡逻并做好记录,名队员遍布辖区各个角落,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守望网格,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改革创新,开展工作手里有招
在全省首创社工职业体系、创新“”工作法、创设“6大银行”,京口区正东路街道京口路社区党委书记孟家园说,社区持续强化社区党组织为民、便民、安民功能,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幸福港湾,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省文明社区等荣誉。
上世纪50年代,镇江军分区官兵在山上开荒种植小米,京口区大市口街道米山社区由此得名,该社区党委书记盛晓芳带领社区党员干部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垦荒精神”,打造“米服”党建品牌,成立了“米剪”“米网”“米业”“米宝”等“米服”8队,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
社区居民多为回迁户与拆迁安置户,生活方式差异大、邻里矛盾多,润州区和平路街道金湖社区党委书记倪彦勇强化问题导向,从为群众解决关键小事入手,打造出“小院子”“小桌子”“小屋子”,切实为群众解忧愁、办实事。
从集体企业高管到社区书记,镇江新区大港街道瑞鑫社区党委书记蒋丽将企业管理的先进做法融入社区治理,探索构建“社区党委、社区网格、社会组织、社企联动、社区志愿者”为一体的“五社联动”社区服务平台,提出“和谐是金、文明是金、友善是金”的“三金”口号,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变“群策群力”,社区服务由“被动接单”变“主动出击”,成功化解老矛盾、旧问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钱飞通讯员张达摄影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