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店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空间
在内地,络书店攻城略地、电子书外围包抄,传统书店在夹击中前景堪忧。然而,在香港,实体书店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的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不但未陷入日渐萎缩的困局,反而因其业态创新而觅得新风景。他们的经验是:微利行业靠销售量维持经营;改变售卖场所的传统定位,营造公众文化生活的空间。元朗青山公路旁一家书店销售10万多种图书,它的名字却不叫书店,而叫“文化生活荟”。除了咖啡馆、创意产品销售区等,这里还附设一个开放式厨房,可以品茶、吃元朗老婆饼,为周边读者提供一处空间宽敞、书香浓浓、引领潮流、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的文化消费场所。
书店成了文化生活区域,不仅可以买书、品书,还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和商业服务。在“快时代”,要想真正留住顾客,仅仅将赚钱放在第一位是不够的,更应该将人文关怀和文化反哺放在第一位。这个空间不仅是一个售卖场所,更是一个将区内不同人群聚合在一起的社区文化中心,促进文化内涵和消费潮流的结合。让书店成为顾客的精神伙伴、值得信赖的心灵知音,自然他们也就愿意进行文化消费。香港的地价和房租等经营成本很高,书店仍能成为亮丽风景,与这种市场定位关系密切。正如专家所言,“读者对阅读、对文化的需求并未衰退,关键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以吸引读者多进书店。”
由此,笔者想到了西餐店、牛排店在中国的大行其道,除了风味差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西餐店装修精致、环境幽静,能让都市人得到内在的安稳和浪漫感。香港书店的这种生活定位,也有这种幽静的味道。
由此,笔者还想到内地举步维艰的实体书店:在过去10年里,近五成民营书店倒闭。这其中有购的严重冲击,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这些年,实体书店的市场定位一直停留在商业化、经营化等固化的层面。不少书店仍将自己定位于单纯的“卖书”,既没有对经营环境进行浪漫型改造,也没有为消费者营造温馨可人的生活化感受,有些书店甚至对读书时间长的消费者提出“购买警示”——不购买不能长时间看书等。这种过分物化、短视的行为,拉远了双方的距离,也让书店失去了消费群体的信任,导致实体书店不断萎缩。
因此,笔者建议内地实体书店,不妨多借鉴香港实体书店的做法:多一些温馨服务意识;为消费者打造舒适的购书环境,将购书和生活消费融为一体;多一些微利经营的理念,对消费者给予必要的利润反哺。希望有一天,内地的实体书店也能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