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扬中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土地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用地机制、提升土地效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用地支撑。
规划引领,优化利用
提升节约集约用地质效
扬中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匮乏。为此,扬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留白也是发展”,按照“集聚集约、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实现产出效益最大化。
提高供地门槛。强化土地供应管理,不断提高供地门槛,严格执行“”标准(投资强度开发区不得低于每亩万元,其他工业区不低于每亩万元,岸线利用投资强度不得低于每米万元,每年税收贡献土地亩均和岸线米均不低于20万元)和“四不”要求(工业集中区以外的项目,原则上不再新审批工业建设用地;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小于万元,用地面积低于15亩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对同一企业集团有多宗土地,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或已批土地尚未建设的,不再安排新的项目用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项目、国家限制和禁止类产业项目,一律不予供地),以土地硬约束倒逼产业快升级,为高层次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促进产业提升、结构优化。
立体利用土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建筑向空中要地,4层以上工业厂房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并给予每平方米元的奖励。同时向地下空间要地,建设地下设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高效利用土地。对下达的土地计划精打细算、高效利用有限土地指标,与此同时,积极开拓渠道,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鼓励企业提高用地效率,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集中集聚,转变安置
示范引领节约集约用地
紧密结合扬中市实际,找准工作结合点,紧盯节约集约用地这一核心要务,坚持四个工作要点,打造示范区引领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推动集中集聚发展。按照“功能分区、集中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三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推进滨江新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等载体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吸纳集聚功能。
转变拆迁安置方式。城区及控制区全面禁止划地建房,实行新的安置方式,进行公寓楼集中安置或货币安置。开展结转重点工程等项目征地拆迁会战,全面推进拆迁安置方式转变。
推进增减挂钩。重点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居民点整理、老自然埭复垦以及滩涂围垦等方式,盘活存量,挖掘增量,缓解用地政策硬约束与用地需求高增长的矛盾。同时,对扬中市范围内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进行清理,1-6月已整改批而未用土地亩。
严格耕地保护。目前,扬中市共划定基本农田面积8.29万亩,保护区6个,保护片(块)81个。通过签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发放农户明白卡,设立更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和界桩,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等保护途径,切实做到“守土有责、护土有方”。
加强监管,健全机制
依法保障节约集约用地
以全面监管为抓手,加强执法力量,拓展执法领域,完善执法机制,不断树立土地执法权威,依法保障节约集约用地。
一是联动联防。推动国土资源执法“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通过建立健全市、镇、村、组四级土地执法监察信息网络,建设“慧眼守土”智能监管系统,完善土地执法动态比对数据库等举措,及时发现、制止、报告违法违规用地。
二是即知即改。召开违法用地查处联席会议,交流共享用地违法信息,确保违法用地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同时,定期排查梳理违法用地情况,通过完善用地手续、限期拆除整改等途径,确保存量违法用地逐年减少。
三是管人管地。每年初,市政府均与各镇(街、区)签订目标责任状,重点考核违法用地数量、违法用地查处到位率等指标。同时,加大涉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涉嫌刑事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做到“查一案、退一地”;对违法用地拒不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列入全国法院被执行人失信名单,冻结银行账户,扣划与罚款金额相等的账户资金。
四是部门联动。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对违反土地管理的项目,发改经信部门不审批,市场监管部门不注册,规划部门不许可,住建部门不办证,金融机构不贷款,供电部门不通电,自来水公司不通水,确保环环紧扣、顺畅有序。
下一阶段,扬中市将以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为抓手,以“全国土地日”的活动为载体,加大宣传,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土地供应率、存量土地供应比率,力争跻身“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行列,走出一条有扬中特色的土地节约集约之路。
(责任编辑:李显杰)
来源: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