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中位于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中下游,由主航道南侧的四个江岛组成。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竹资源极为丰富,有淡竹、燕竹、榉竹、慈竹、黄石竹、紫竹、水竹、刚竹、畚箕竹、斑竹等十多个品种,素有“竹乡”之称。
扬中竹编起源于宋朝,由外地移民引入,因而带动了竹编行业的发展,从事竹编的艺人日益增加。但传统的扬中竹编大多局限于日常生活用具,制作工具也较为简单。而真正把竹编从实用技术上升到艺术领域,则要追溯到民国初年,扬中篾匠郭国兴曾以每寸21根之细篾编成一张竹席,上缀有“二龙戏珠”图案,令人称奇。后他编制的作品“丹风朝阳”竹席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
扬中竹编创作的内容丰富广泛,名人书画、头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帝王将相、神佛众生都能通过竹编展现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情态来,可谓是手工技艺一绝。
在生产制作过程中,竹编艺人起初为了生计主要编制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后随产品交易,逐渐加入各种图案,以增强观赏性。竹编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有一套严密精细的流程,首要必具备特别的专业工具,如:篾刀、凿刀、刮刀、绞刀、赶刀、篾针等。
扬中竹编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所用材料显现了原生态的自然状态,二是采用“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结构,散发着独特的神韵和魅力;三是突破了传统竹编原有的题材局限,将书法、诗画融入作品之中,提升了竹编的文化品位;四是采用了“蒙七”编织技法,提高了竹编的观赏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长期以来,扬中竹编艺术家在传统编织的技法上积极探索,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编织风格,竹编细腻、新巧、清新、高雅,竹篾细如发丝,薄如蝉翼,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巡展,并被万博文化城等著名机构收藏。
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艺人,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渐行渐远,但在扬中市,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至今仍坚守着自己的篾匠老行当,他就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中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耿月新,从编织生活用品到以竹编作画,老人为这门古老的手艺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
年,耿月新出生在油坊镇良善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竹编村,耿月新自幼在刨竹声和编篾声中长大,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耿月新将传统书画等技艺融入竹编,创作了一批佳作,无论是蝇头小楷,还是巨幅画像,无不纤毫毕现,惟妙惟肖,为古老的手艺注入了艺术的生命。
几十年来,耿月新坚持把环保、美观的竹编制品不遗余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倡导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作为竹编艺术传承人,现在,耿月新除了创作和收集作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宣传竹编文化、传授竹编技艺上,将竹编技艺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说到艺术与生活,就不得不提到坐落于镇江扬中市城西核心地段翠竹南路与文昌路交汇处的文华苑酒店,酒店设计风格以扬中城市传统文化精髓与新中式风格深度融合,且致敬中华文化传承,通过运用最常见的符号、国风风格设计贯穿始终,化繁为简,古朴典雅,打造一方符合扬中当地文化的幽静之所。
文华苑酒店选用步入世界一流品质的国货产品融于其中,传递传统文化的礼仪之美和端雅风华。除了建筑和布局上的出彩之举外,文华苑也未忽略对酒店文化内核与在地体验的打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展现出了独特魅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与发展,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得到显著提升。留住文化基因,挖掘文化内涵,文华苑酒店唤起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诉说文化名城的厚重之美,充分展现出城市独特的魅力之美。
作者/来源:爱住酒店公寓的人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