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试点到示范,江苏镇江奋力书写国家双碳
TUhjnbcbe - 2023/7/23 19:29:00
                            

“碳”路9年,镇江又到了书写答卷的时候。

镇江,是江苏南部一座江河交汇的城市,依江而建、因江而兴,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禀赋,曾被梁武帝誉为“天下第一江山”。绿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到这座江南城市的成长血脉中。

“生态立市”是镇江一直以来坚持的战略。自年第二批成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镇江对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从试点到示范、从理念到实践、从制度到风尚的过程。九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3%,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一项项骄人数字的背后,是镇江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激情奔跑的身影。

当前,“双碳”战略之下的现代化新镇江建设,被赋予了绿色低碳发展先行者的使命,激情奔跑的镇江,该如何书写新答卷?在10月举办的第五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金山峰会上,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自信亮出了镇江“路线图”——打好紧抓“双碳”落地关键战,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镇江

先行先试,镇江被赋予时代新使命

年8月26日,镇江市“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制度,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经验,被国家发改委以“通知方式”在全国推广。这已不是“镇江经验”首次被全国推广。从试点到示范,镇江的低碳绿色发展经过不断先行先试,正渐入佳境。

事实上,镇江也经历过短暂的“迷茫期”。时间回到年12月,镇江市成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彼时,低碳城市还没有成功典型,绿色发展也尚未形成成熟理念;另一方面,镇江虽然拥有独特的生态禀赋,但产业结构长期偏重偏化。如此基础如何在低碳发展上大有作为?

面对四面八方的质疑声,镇江唯有鼓足勇气,大胆探索。提出碳峰值,建设碳平台,实施碳评估,开展碳考核……一时间,镇江先行先试、敢作敢为,很多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开创先河。

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便是全国首创。这一平台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形成“可查、可管、可追溯、可取证”的新型城市低碳管理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试点的示范意义日渐显现。以率先提出碳峰值、建设碳平台的“镇江经验”为例,年2月,国家发改委启动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就明确要求试点城市必须提出碳峰值的目标,建立碳排放的监测与核算体系。

此外,举办了五届的国际低碳大会,不仅本身属于创举,更多低碳建设的探索和尝试,也由此得以展开、论证与落地,被认为是丰富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指出,镇江的低碳经验对全球都有借鉴意义。

船厂老厂区,滨江新绿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随着我国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被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迫在眉睫。镇江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同样被赋予了新使命。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表示,镇江将紧盯“”目标,积极借鉴新观点、新技术、新模式,围绕载体建设、技术研究、市场运作、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重点,系统做好“减污、降碳、添绿”三篇文章,搭建低碳产业、绿色经济发展平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

“对标绿色发展,镇江将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制度建设、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中,着力做好‘三个一’,持续擦亮低碳‘金字招牌’。”镇江市发改委*组书记、主任谈沁磊说道。

谈沁磊对“三个一”进行了解释:一是谋划一套方案,按照中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科学系统谋划镇江市的“双碳”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办好一个峰会,持续办好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金山峰会,依托峰会平台汇聚*界、商界及学术界力量,汇聚全国低碳创新技术资源,开展对话交流,展示低碳成果,促进低碳项目落地。三是完善一个平台,升级碳达峰碳中和管理云平台,围绕动态监测、分析研判、管理处置三大核心要素,全线摸清城市“碳家底”,全息透视城市“碳本质”,全力做好城市“碳管家”。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全产业链“绿意浓浓”

臭水沟变风光带

目前,长江(镇江段)沿江两岸生态景观防护林带基本建设完成,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世业生态岛、焦北滩湿地、高桥绿岸、扬中生态岛等示范点已具规模,公里长江岸线绿色长廊初成……低碳发展9年先行先试,如今,绿色成为镇江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卷在这个江南城市缓缓铺开。

世业镇是镇江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世业镇全面规划建设“近零碳岛”,以“健康+”理念为引领,推动“生态岛”、“音乐岛”、“旅游岛”和“田园岛”四岛共建,探索两山理论生动结合的典型样板,以生动实践回应长江大保护要求。

生态文明只是镇江探路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切面。试点建设低碳城市,除了改善环境、提升生态外,镇江实践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探索一条全产业链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镇江市工信局*委委员、副局长朱明珠介绍,镇江在全省较早出台重点产业链培育意见,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较高,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愈发明显,“百强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接近50%,全市产业结构持续“调轻、调高、调优、调强”。

测算数据显示,92%的二氧化碳来源于能源的使用和排放。由此可见,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一环。过去五年,镇江市强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持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事实上,“镇江实践”已经有了成果。“十三五”期间,镇江市累计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个,年节能量70万吨标准煤。特别是用能方面,涌现了镇江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一批“经典项目”。

以正在建设的句容抽水蓄能电站为例。作为示范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万千瓦,投产后将为江苏电网提供清洁电能,发挥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作用,节约受电区电力系统的燃煤消耗量约14万吨,每年可以节约系统燃料费约1.2亿元,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4.9万吨。

在打好紧抓“双碳”落地关键战中,科技创新被认为是激发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据介绍,“十三五”期间,镇江在低碳技术领域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2项,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7项。众多低碳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而且催生了新产业,从而“双轮驱动”低碳城市的绿色发展。

此外,制度创新在镇江探路绿色低碳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镇江市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先后制定出《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借助制度创新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年,全市根据保护条例主动腾退18公里长江岸线并恢复生态,同时提高港口利用效率。当年,在岸线减少14.3%的情况下,港口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

通过创新发展和使用智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镇江还着力转变工业生产方式。年1月,镇江市在国内率先出台《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启动绿色工厂创建。随后“以创促建”,绿色低碳技术在全市工业生产中大量应用,镇江由此也成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

据谈沁磊介绍,进入新发展阶段,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镇江市在继续抓实绿色低碳镇江建设“九大行动”的基础上,将深度挖掘减排和碳汇潜力,围绕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建设9大片区,打造生态领先、治理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有山有水有故事的镇江,将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马明龙表示。

增进凝聚力,全民参与打造低碳生活

位于镇江西郊的丹徒区世业镇,是长江上名副其实的“绿宝石”。在近零碳岛建设中,全省最美跑道、健康一条街、“四季青农业生态园”“光伏生态园”等项目不断在小镇落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生态环境好,来玩的人特别多,我回家后种了15亩无花果供游客采摘,每年供不应求。”90后果园经营者吴立成说。

低碳城市建设的成效不断凸显,让低碳行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镇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成杰介绍,该市探索“金环”合作镇江经验,助推企业绿色发展,首批6家绿岛试点企业获得江苏银行1.35亿元授信贷款。今年6月,人行镇江市中心支行发布金融支持镇江绿色低碳发展的“金山绿金”计划,建立绿色金融“金山”实践基地。如今,在奔赴“双碳”战略目标之路上,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正撬动和形成绿色金融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中,不断涌现出一批自带绿色基因、践行低碳理念的企业,为镇江加速奔跑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光伏发电

走进位于丹徒新城的恒顺集团生产厂区,站在生产车间平台上,目之所及,成千上万坛的恒顺香醋正在晒制中。它们的另一边就是绵延起伏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这些发电板每天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作为国内最大的食醋生产企业,多年来,恒顺集团不断转型升级让企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而坚持节能减排也让企业尽显责任担当,企业先后被认定为镇江市环保信任企业、市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了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全民参与,众志成城,向来都是镇江低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镇江注重以群众性创建活动、试点示范引导社会参与,探索制定了学校、景区低碳建设标准,茅山等6个旅游景区创成低碳景区,成为镇江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样本。

“节约不仅是省钱,更大意义上是节约资源。”“低碳达人”华允庆身体力行之余,还在当地网络论坛分享低碳小诀窍,赢得众多网友点赞。第五届低碳大会期间,上线的碳积分小程序“百花果”,开展的低碳骑行、短视频大赛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更是得到了市民的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试点到示范,江苏镇江奋力书写国家双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