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大绿的大俗大雅
文图原创/魏佩云姚瑜尽色
02:56余华在小说《活着》的开头,用短短的69个字,就达到了让人沉迷的效果。
他说:“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
其实,乡间除了民间歌谣,还有一些更令人沉迷的传承。
这里是镇江扬中市的八桥镇,今天是个好日子,又有人家要办喜事。冯纪龙、徐春芳夫妇,带着儿媳朱银*忙碌开了。
在八桥,民间建房造屋,仅上梁时就有“暖梁”“抛梁”“祭梁”等仪式,不仅要敲锣打鼓放鞭炮,亲友还会相送金花、喜幛、馒头、粽子等贺礼。从三十岁开始,扬中人十年一庆时,主家会备上“中面晚酒”,客人的寿礼少不了鱼肉、寿桃、寿面、寿幛等。宝宝降生,外婆要送婴儿车和烧饼,这烧饼与别处不同,是用糯米粉做的,用来给给婴儿“箍腰”……
当你看惯了北方人热烈奔放的“花馍”,一定会惊讶:原来江南人还有这样大红大绿的“面花”呀!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花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这4大系列。扬中八桥的“面花”也有“寿桃”“糯米烧饼”“花圆子”“面鱼”“龙凤呈祥”等多个系列:“寿桃”“糯米烧饼”“花圆子”等用于庆生,“糯米烧饼”则限于宝宝出世,“面鱼”“龙凤呈祥”等服务于造房上梁,“龙凤呈祥”更是祝福嫁娶必备。
你看,这面花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却内涵丰富。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化成古朴生动的艺术造型。这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一系列手法,真让人目不暇接,大呼精彩。
由于用料实在、手艺娴熟,面花又大又漂亮,品种花样繁多,造型栩栩如生,冯纪龙家的面花,名声渐渐传遍整个扬中,连周边城市如泰州、丹阳市,也常有人慕名而来。
在八桥,大多数面花可以食用,而“龙凤呈祥”这类,只用于祭祀。扬中是长江第二大岛,扬中人对长江有着敬畏之心,面龙最终要投入江中与虾兵蟹将会和,而面凤则要置于绿树上,分享给百鸟……
冯纪龙、徐春芳夫妇看着这些面花,总是心生欢喜:不仅大红大绿,而且都有吉祥的寓意;不仅每年都给自家带来一定的收益,而且服务了乡邻,也让祖上传承下来的技艺有了传递。
虽说,面花在中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冯纪龙最初的记忆还是留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时候,他的祖父在乡间躬身制作面花。
他从乡间电影放映员的工作上退下来以后,才真正从父亲手上接过了传承的重任。在他们这代人手上,连糯米烧饼的模子都是自己刻的。而今,他把手艺传到了儿媳朱银*的手上,这让他长舒了一口气。
这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更是一种民间技艺的传承。
近些年来,面花的生意渐渐减少,这让朱银*提不起兴趣,甚至心生退意:虽然长辈对面花情有独钟,她却看到,当下的年轻人正逐渐失去购买的习惯,觉得面花“土气”,不如西式糕点“洋气”。
冯纪龙很着急。
他认定,面花不仅是美味,而且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里面有浓浓的民间文化;不仅平时可以吃,四时八节也有传统的消费习惯……他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的根,千万不能丢!
和他一样着急的,是扬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管人员。
他们了解到,冯纪龙的“新发馒头加工店”,是扬中规模较大的食品小作坊,这大红大绿的造型充满了传统的趣味与特征,别处少有。所以,不仅要传承下去,而且要做大做强!
市场监管人一面协助冯纪龙在三茅、新坝等地做大销售点,另一面,努力帮扶“新发”小作坊在硬件上逐步提优升级: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木质蒸笼,替换成了铝合金蒸笼;新装了吊顶和地面;特别是小作坊的布局上,更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了。年、年,“新发馒头加工店”分别荣获了扬中市和镇江市“食品示范小作坊”称号。这些硬件条件的取得,也为下一步的网络销售,扫清了障碍。
冯纪龙看到了自家的小作坊一点点规整起来,更看到自己的小作坊,因为规范和更让消费者放心,生意也一天天的好起来,笑意整天挂在他眉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