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语文课程建设,提高师生阅读能力,5月15日,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举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活动。
清潭实验小学自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在思想认识、实践研究、成果推广等方面成效卓著,不断有老师远赴全国各地,帮助同行进行教师培训,开展学术交流。
本次活动,走出清潭,来到扬子江中的,是闵娣老师。
闵娣老师在活动中执教的是二年级的《雨后》。这是一首冰心奶奶的小诗。它描述了孩子在雨后广场上快乐游戏的情景。
传统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反复地引导学生们感受雨后孩子的快乐。清小的“语文主题学习”则把“语言的建构”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学习这首小诗,学生们应该建构哪些语言呢?课文后面给了我们一些小提示:
循着编者的意图,清小语文的备课团队不断与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在感受小男孩的快乐时,老师引导学生辨析:“我们把‘使劲地’去掉好不好?”在感受小妹妹的快乐时,老师引导学生表演:“妹妹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去掉了这些词,还能演出来吗?”随着老师不断引导,状语的作用,慢慢地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了。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课文,让学生找找动词前面的修饰词,体会它们的用处,不断让语言发生着建构。
课后,钟楼区教研员陈玉琴老师对课进行了点评,同时作了讲座,并辅导扬中外国语小学的老师们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的备课。
清潭实验小学在“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的路上研究得越走越远,既促进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提升着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清韵之花”将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清潭实小蔡淳之制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