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扬中市织密未保五张网撑起幸福碧蓝天 [复制链接]

1#

(王亚)近年来,扬中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着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完善保护阵地、扩展增强关爱队伍、科学精准提供服务等方面,不断织密未保关爱“五张网”,全面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立体化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体系,用心用情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碧蓝天”。

党委统揽,构建“政策保障网”

年,扬中市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多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联动局面,共同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出台了《扬中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扬中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扬中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通过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家庭履责、社会参与的儿童福利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留守、困境儿童等未成年人的关爱保护力度。

截至目前,扬中市共有未成年人人,其中登记在册的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共计人,其中,在民政部门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困境儿童有人,每人每月保障标准分别是:机构孤儿元,社会散居孤儿元,监护缺失儿童元,无力监护儿童元,重病重残儿童元。

齐抓共管,健全“工作协同网”

加强部门联动,才能形成工作合力。扬中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共有民政、司法、公安等32家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牢固树立未成年人保护“一盘棋”的思想,不断压实责任,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切实做好未成年人安全防护工作。

市司法局开展“法进校园”、“法安暑期”和“法护禾苗”三大行动助推青少年法治教育深入开展,近年来,共举办知识讲座余场次,解答法律问题件,受教育师生余人次;市妇联连续17年开展“社会妈妈”爱心助学结对行动,累计帮助贫困儿童名,实现“微心愿”个;市民政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橙色平台,组织“民政帮帮团”定期开展系列关爱服务活动,服务各类青少年余人次......

夯实阵地,筑牢“关爱保障网”

今年来,扬中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重点打造镇村、部门及“壹基金”三级网络,为未成年人创造了成长的沃土。

扬中市在镇、村两级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活动阵地,镇(街、区)建立未保工作站,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关工委工作站等现有的服务设施及功能室,完善未成年人关爱场所设施功能,并做好管理运营。年,市财政将投入余万元用于镇、村两级未保工作站升级改造。此外,交通、住建等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和便民设施建设到位。公共文化场馆在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针对未成年人增设服务项目,共同为未成年人提供坚实的阵地保障,展现温情关怀。

同时,扬中整合利用部门、街镇及村社区阵地资源,提档升级未保中心,充分发挥“壹基金儿童关爱服务站”专业专职人员和多样化的项目资源优势。一方面,重点对0-12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及特征进行关爱帮扶:为0-6岁的困境、留守儿童提供早期发展服务,为7-12岁的乡村困境、留守儿童提供结构化课程和参与式活动等高质量陪伴服务,缓解困境、留守儿童面临的成长风险和困境,保障儿童基本权益,助力儿童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以“空间+专职+服务”的模式,培育引领一批社区儿童关爱类社会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更专业的技术、更精准的服务,助力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分类施策,织密“精准帮扶网”

开展精准化排查,才能实施精确化保障,落实精细化服务。今年3月以来,扬中市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形式,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精排查”,市民政局汇总现有的救助、困境儿童等数据,协调教育、公安、司法、卫健、医保、残联等有关部门,通过排查、除重,建立困境儿童信息库,形成一筛名册;各镇(街、区)、村(社区)通过网格长会议、邻里走访等方式,进一步核实完善一筛名册。同时,将不纳入民政部门生活保障的儿童或认定存疑的儿童一并登记,形成二筛名册。市民政局组织力量,集中进行汇总梳理、核对归类,最终认定名儿童,形成三筛名册,建立困境儿童数据库。后期,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形成前期的儿童基础资料,并根据“四色管理”的要求,结合走访情况,对名儿童做好风险等级评估和分级、分色管理,形成“一人一档”,并对认定为红色、黄色等级的儿童开展走访探视、介入干预、个案帮扶等关爱工作,最终形成评估报告。

融合保护,编织“社会呵护网”

构建“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即以妇联、卫健等部门为主的家庭保护,以教育局为主的学校保护,以交通、住建、城管、公安、文体等部门为主的社会保护,以公安、网信办、市场监管等部门为主的网络保护,以民政、医保、教育等部门为主的政府保护,以公检法司为主的司法保护,共同打造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共同体和“同心圆”。此外,扬中市注重依托专业力量,对未成年人做好需求评估和分析,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模式,将法治宣传、课业辅导、亲子互助、心理支持、文化拓展、社会融合等有机结合,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多维度、品牌化的活动,切实为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沈沁

审核:张建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